口水疹(Drool Rash)

口水疹是一種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外觀表現為紅色、發炎、凹凸不平的疹子。它可能引起寶寶不適及搔癢。
口水疹又稱為teething rash,最常出現在嬰兒時期和學步期。當皮膚長時間接觸口水(刺激物),便誘發皮膚產生發炎反應。其中嘴巴和下巴區域是最常見的口水疹區域。
在居家照護上,可以使用圍兜或乾淨的口水巾擦拭口水,防止皮膚與口水長時間接觸。但注意若使用圍兜需頻繁更換,否則過濕的圍兜與皮膚長時間接觸也會誘發口水疹。頻繁擦拭口水是首選方式,另外也可以使用薄薄的凡士林作為皮膚表面屏障阻隔口水。

乳痂(Cradle cap)

乳痂是嬰兒脂漏性皮膚炎( infantile seborrheic dermatitis),外觀表現為厚實、黃色、結痂樣或油膩斑塊,並不會引起搔癢。好發部位在頭皮,但也可見於耳朵、眼瞼、鼻子和鼠蹊部。
目前對於乳痂的成因尚不明確。其中有一派說法認為與母體荷爾蒙在生產前通過胎盤傳輸到嬰兒體內有關,而這些荷爾蒙導致皮脂腺和毛囊生成太多皮脂。另一派說法認為與酵母菌馬拉色菌malassezia有關:馬拉色菌和細菌一同在皮脂內生長。然而,乳痂不具傳染性,也跟衛生條件不佳無關。
乳痂通常在數週或數個月內可以自行痊癒。
居家照護包含每幾天使用溫和的洗髮精清潔寶寶的頭皮,對於頑固性皮脂,可以使用些許嬰兒油停留數分鐘後再沖洗掉,這有助於軟化痂皮並使其掉落。記住,千萬不能硬摳乳痂。

尿布疹(Diaper rash)

尿布疹是一種刺激性皮膚炎(irritant dermatitis),常見與過濕的尿布與皮膚接觸過久或不常更換尿布、皮膚敏感,及摩擦(過緊的尿布摩擦皮膚而引起疹子)有關。尿布疹通常發生在嬰兒,然而所有穿戴尿布的人都可能出現尿布疹。
尿布疹的外觀表現是尿布包覆區域的皮膚發炎、搔癢、引起不適感。寶寶可能會表現不適感、煩躁或哭泣,尤其是在更換尿布時。
居家照護包含
頻繁更換尿布:寶寶的皮膚相對脆弱,長時間接觸糞便尿液會刺激皮膚。
每次更換尿布都使用溫水沖洗屁股
使用乾淨的毛巾輕柔按壓皮膚乾燥或稍微等它風乾:不要單純擦拭寶寶的屁股。不要使用爽身粉。

*爽身粉可以有效保持尿布包裹區域乾燥,但它們也有隱藏的風險:

寶寶可能會在您塗抹過程中吸入一些粉末,這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可能導致肺部損傷。因此,不要使用任何一種粉末來治療寶寶的尿布疹。
與其使用嬰兒爽身粉,不如經常更換尿布來保持臀部乾燥。
每次更換尿布時,可以搭配使用尿布疹專用乳膏:尿布疹乳膏對治療尿布疹有很大幫助。但記得在塗抹尿布疹乳膏時,應厚塗至可以在寶寶的皮膚上看到一層薄薄的白色乳霜。石油膠(凡士林)和氧化鋅成分可以達到天然屏障的作用,從而保護寶寶的皮膚免於擦傷和接觸尿液或糞便。
每次更換尿布後,都應徹底清潔雙手:這麼做可以防止細菌或酵母菌傳播到寶寶身體的其他部位,或傳播到您或其他孩子當中。
讓寶寶的臀部有更多時間可以不包尿布以達到透氣效果。可以的話,讓您的寶寶不穿尿布。將皮膚暴露在空氣中是一種自然、溫和保持乾燥的方式。但為了防止後續可能發生的事,在光著屁股的寶寶身體下方放一條大毛巾,然後與寶寶進行一些親子互動轉移他的注意力。